在今年的两会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围绕这个话题,我们邀请了来自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两位全国人大代表。
他们是如何理解拔尖创新人才的?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哪些建议?一起来看两位代表的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拔尖创新人才需具备引领性、人文性、时代性、开放性
中国教育报:您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
张荣: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引领性、人文性、时代性、开放性。
引领性。他要有高远的追求、有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对这个社会有引领的意识和引领的能力。
人文性。他要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康的心理,还要有非常充分的同理心,能理解别人,有协作能力。
时代性。他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同样他也是希望在这个时代建功立业的,是符合我们时代需求的。
开放性。他不仅仅是关起门来做事情,他是需要带领团队,希望和社会有互动的。同时,在很多场合下,还是需要引领这个世界的。
中国教育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应该怎样做?
张荣:第一,如何来发现、选拔拔尖创新人才,这是我们招生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我们要用心地呵护他,让他保持着原来的发展势头。
第三,学校应有意识地培训教师,使其拥有奉献精神、教育技能以及培养人的能力。
此外,学生的课程体系设计、教材编写、课堂之外的训练和教育也很重要。
归根结底,只有一流的育人生态,才有可能培育出一流的人才,培育出我们所期望的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