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理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园地 > 正文

【读史忆人•段子】 师生(一)

发布日期:2021-04-29 作者: 来源: 统战新语 点击:

【陈垣与柴德赓】

1929年柴德赓考取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试卷被陈垣评为第一。柴德赓家境清贫,陈垣便进行资助,并介绍柴德赓到辅仁大学附中教语文,以解决其生活困难。柴德赓坚持半工半读,终于完成学业。毕业后柴德赓一度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后经老师陈垣推荐,得以受聘于辅仁大学历史系,回到北平。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平一些大学南下办学。陈垣坚持留在北平,身边常有四位才华出众的青年教师随侍左右,时称辅仁大学“四翰林”,柴德赓就是其中之一。陈垣与柴德赓研讨学问,往往移晷忘倦,夤夜不散。有时师生二人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索性移凳到书库中检索群籍,最后以书为证。在学术上,柴德赓继承了陈垣从目录学入手的治学经验,发扬了陈垣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与擅长考证的特长,深得陈垣喜爱。陈垣曾评价柴德赓说:聪明极了,字也好,太漂亮了。

陈垣(1880—1971),广东新会人,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等。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被毛泽东称为“国宝”。

柴德赓(1908—1970),浙江诸暨人。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36年任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之一)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经马叙伦等介绍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民进中央委员、江苏省委副主委等。

【闻一多与汪曾祺】

1939年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但进入西南联大后,汪曾祺最重要的功课就是“逃课”。有的老师授课严谨,每堂课都留作业,三天两头考试,这让汪曾祺叫苦不迭。起初汪曾祺还不敢冒犯,老老实实地听课。后来实在忍受不了,索性一走了之。闻一多一副名士派头,不屑点名。他的课,汪曾祺也逃,有一搭没一搭的。有一次,一位学生临近期末,作业却写不出来。无奈之下,只好找人代笔。一夜之间文章写好,交给闻一多。闻一多大悦,连连称赞:“比汪曾祺写得还要好!”其实这篇文章就是汪曾祺代写的。汪曾祺逃课,一是为读书,二是为喝茶。一本书,一壶茶,一泡就是一整天。

闻一多(1899—1946),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32年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毕业后曾担任中学教师,并从事小说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市文联《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团编剧,晚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