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4月17日晚,信息学院“青春勇担当,共筑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一站式”学习共享空间举办。学院党委副书记龙坚毅、少数民族预科管理中心团委书记王骥洲、学院团委副书记刘茜出席活动,本科生第二党支部藏族学生赵睿担任主持人。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体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党员参与活动。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活动拉开帷幕。学院师生共聚一堂,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畅所欲言。
“各民族同学应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王骥洲老师为大家做题为“合力并进、合作共育,打造民族学生‘一三五’培养体系”的主题分享,他从“一个铸牢”、“三全育人”、“五大项目”三方面介绍了我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重点介绍了“石榴籽”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王老师以“石榴根、茎、叶、花、果”作为比喻,详细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工作中的思想引领、文化滋养、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成长支持各方面的合力作用。他谈到:“希望各民族同学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共筑中国梦。”

(王骥洲老师作主题宣讲)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来自各支部的少数民族党员代表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少数民族治理政策和自身经历表达了自身看法。
蒙古族学生邵笑从家乡的发展变化谈起,认为“只有各民族团结和谐,国家才能繁荣兴旺、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生活幸福”。满族学生佟浡认为,在党员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双重身份下,自己更有责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他谈到:“少数民族的标签不仅仅是简单的血脉相传,更应承担起不同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责任。”土家族学生王宇浩认为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培养大局观,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家乡需要的地方。“少数民族的地区发展不能只依靠国家的政策倾斜和帮扶,需要以我们为主力的年轻一代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
汉族学生张璐谈到:“厦门大学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有着深远历史,厦门大学自2015年起,开设少数民族预科班,自主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研究生支教团一场长达20余年的爱心接力,生动讲述了一个个民族团结、山海情深的故事。作为新时代的厦大人,我们要深刻把握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从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

(各支部代表作主题发言)

“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党委副书记龙坚毅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重要的、迫切的,这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新时代民族团结政策、保障国家安全的的迫切需要。各民族要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辅导员戴海波认为:“我们在开展学生工作中要注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全过程,从‘拓展交流研讨、发挥先锋模范、实践知行合一’三个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师生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着眼大局,也要着力细节。在迈向新征程的路上,信息学院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广大师生的教育引导,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校园。

(文/成炘儒、张诗怡 图/次仁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