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3年8月,“厦大石榴籽”前往云南省昆明市、曲靖市,开展革命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民族地区家访活动。
追寻嘉庚足迹 感悟抗战精神
斑驳的“惠通桥”、滇缅公路祭碑、滇西抗战路径标识、筑路石碾子……这些承载了滇西抗战史的标志在昆明西山脚下的“滇缅公路历史博物馆”前静立,和来访者诉说着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作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和“生命线”,滇缅公路是抗日战争中我国与外界联络的唯一运输通道。在战争危急时刻,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响应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的号召,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毅然回到祖国,支援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践队员们在这里了解各族人民修建滇缅公路的艰苦历程,深刻体会了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感慨校主陈嘉庚先生和南侨机工们的赤子忠心,他们表示,要坚持弘扬“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嘉庚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铭记历史,不负先辈。
探寻革命足迹 赓续红色血脉
实践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感受“百年军校、将帅摇篮”的风采。在这里曾走出开国元勋朱德、叶剑英等著名将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做出过重大贡献。通过学习,大家了解了云南讲武堂的进步师生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历史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自由解放而不懈奋斗的英雄事迹,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命运多舛、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深刻领悟了以讲武堂进步师生为代表的革命志士、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百折不挠的革命传统。在曲靖市麒麟区的三元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家学习了1935年至1936年期间红军长征过曲靖的历史。场馆里陈列着红军使用过的电台、电话、手榴弹、缴获的云南军事地图等革命文物,让人把思绪拉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进一步升华了队员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回族学子胡雨菡表示,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传承和发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伟大祖国的建设中。
共筑民族团结 投身民族复兴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为更加真切的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实践队到访云南民族村,参观集傣族、白族、彝族、纳西族等25个少数民族村寨为一体的云南民族风情大观园,通过民族文化缩影的村寨,了解各民族社会文化风情,体会民族乐器之美,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实践队还参观了云南民族博物馆和曲靖市博物馆,通过了解民族文字古籍、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等,领略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与繁荣,见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增强了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开展学生家访 加强家校联动
为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增进对学生成长环境和家庭实际情况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实践队带队老师前往云南籍学生家中开展家访工作,了解家庭状况、聆听家长心声、传递学校温暖、形成家校共识。“十分感谢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心的爱护,把孩子交给厦大我们很放心!”2022级少数民族预科生、回族学子马瑞涵的家长在充分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后说道。彝族学子白洁也表示:“感谢学校老师把爱与温暖送到家,在厦大少数民族预科班求学过程中收获颇多,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和热心的老师,我们一定不辜负学校和家长的期望,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近年来,厦门大学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的实践活动和教育宣传活动,让各民族师生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火热实践中施展才华、增长才干,共同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绚丽篇章。
(学生工作部 周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