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 > 正文

陈嘉庚倡导中医与侨胞传承中医

发布日期:2024-07-12 作者:1955级历史系 周添成 来源: 厦门大学报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医发挥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单独或与西医结合抢救了不少危重病患者的生命,让人们对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那段时间,我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收看收听电视与收音机。每当听到看到中医治愈患者的好消息,我都会兴奋不已。与此同时,我会联想到上世纪50年代初在集美聆听校主陈嘉庚先生演讲的情景。那时候,校主已经回国在集美定居,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尽管工作很忙,每学期他还要给集美师生作一两次报告。他虽然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但身体健朗,显得神采奕奕,作报告时总是站着,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中间也不休息。他对中医情有独钟,也颇有研究,每次作报告在谈主题之后,往往要留出一部分时间宣传中医的奇妙作用。他听说有些学生患上盲肠炎,便建议服中草药,还欢迎师生到他寓所免费领取中草药。他用家乡话(闽南语)娓娓道来,字字句句亲切中肯,体贴入微,无不令师生为之动容。

校主嘉庚先生重视、倡导中医是有其渊源的。众所周知,早年,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省份的许多人,或因逃避战乱,或因生活无着,飘洋过海,下南洋去谋生。为了养生治病保健康,他们带去了传统的中医。在当时的东南亚,马来西亚的中医中药业最为发达,仅列举我上世纪30—50年代侨居的槟城为例。槟城是马来西亚华侨华人较集中的城市之一,据统计,当年华侨华人的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六七成。那时槟城就有十几家中药铺。那些中药铺都是当地华侨华人开办的,抓药的也多为华侨华人。有些稍大的药铺还有中医师坐堂,病人看完病就地配药,极为方便。中药比西药便宜,华侨华人有病更愿意看中医,服中药。

华侨华人当中有好些人懂中医,会把脉开处方,据说都是无师自通的,嘉庚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有心人,一边实践,把脉看病开药方,一边收集整理补充中医药方,还曾出版过一本叫《印赠验方新编》的书,分送给亲朋好友以及家乡人,后来这本书还收入进他的《南侨回忆录》。此外,在华侨华人的菜谱里,有很多菜肴是以中药为佐料的,比如闻名马来西亚的肉骨茶,就是党参、当归、甘草等几味中药煮猪肉或猪排骨;又如当归老鸭汤,也是华侨华人餐桌上的一道常见菜肴……这类药膳多得不胜枚举,吃起来中药味很重,但华侨华人把它们当成养生滋补品,吃得津津有味。

《验方新编》新加坡陈嘉庚印

当归老鸭汤

上世纪90年代初,马来西亚允许中国大陆人赴马探亲旅游。我先后三次到马来西亚,一次因公出访,两次因私探亲,每次我都有意识地去寻找当年的老中药铺,总能惊喜地发现除了依旧在经营的老店,还新增了几家新店,更有“新成员”中医诊所和针灸室。

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中医惠泽万民、救死扶伤,也在海外侨胞中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相信倡导中医的嘉庚先生知道了,一定会感到欣慰。

来源 | 《厦门大学报》 13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