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100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己任,先后为国家培养了40多万优秀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建校百年的历史新起点,厦门大学的“四种精神”——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和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是厦大人引以为豪的精神坐标,更是厦大人砥砺前行的永恒动力。
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任与嘱托,厦门大学欧美同学(留学人员联谊会)成员积极学习、努力践行,将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化为力量,牢记使命育新人。
一、潜心教书育新人,助力科技强国梦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厦门大学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一任会长孙世刚

4月6日,我有幸在校庆大会现场第一时间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特别激动,深感自豪,也萌生了三个强烈心愿。
一是“知无央,爱无疆”,当嘉庚精神的“诠释者”。我是新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从1978年初进入化学系学习开始,便与厦大结下了不解之缘。1982年,我被公派到法国攻读博士学位。那时,校长田昭武院士曾多次到法国访问考察。他每次都会来看望我们,介绍祖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鼓励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早日回国参加建设。100年来,嘉庚先生“知无央,爱无疆”的精神与情怀,倾注在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当中,赋予了厦大鲜亮的爱国底色和独有的光荣传统。如今,天南地北的厦大人正以各自的方式感恩母校、回馈社会。作为一名厦大教师,我更要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传承薪火,与同事们共同谱写“南方之强”勇立时代潮头的宏伟篇章。
二是守初心,担使命,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四十多年来,我见证了学校的变化和发展,也收获了教书育人的幸福和感动。我自豪地看到,厦门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正在一步步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如今,厦门大学新百年的奋进篇已经展开,我将继续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和激情,以学生为中心,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母校的教育事业。
三是新征程,新作为,做强国之梦的“筑梦人”。1982年7月我刚到法国留学时,发现祖国确实落后太多。回国后,科研条件很艰苦,我经常利用出差机会去北京、上海等地买芯片,淘一些仪器设备的零部件,还自己动手编写实验仪器的计算机控制软件。实验室就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
今天,祖国早已今非昔比,厦大也已旧貌换新颜。今日之厦大,不仅记录着光荣、孕育着希望,更肩负着使命、承载着梦想。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潜心教学科研,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二、实证中华源流史,增强民族凝聚力
讲述人: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哈佛医学院遗传系博士后、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王传超

作为百年厦大的一员,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后深感自豪、特别激动。总书记对厦大的殷切期望中,特别强调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与我的学术研究相关,也正是我知识报国的毕生志向所在。
我的研究方向是应用古人类DNA结合考古学、语言学和人类遗传学等,跨学科探究人类史前历史。我们从考古遗址出土的人骨中提取DNA,将古代人群和现代各个族群进行对比分析,跨越时空回溯人类的祖先、源流、发展历史。
我的博士后研究是在哈佛医学院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做的。在进行学术交流时,国外同行往往会问我:“中国在三千年前、五千年前是什么样的?”我通常会告诉他们,中国有非常光辉灿烂的历史,很多遗址,比如仰韶、大汶口等都是古代中华文明的例证。
“还有别的证据吗?曾生活在这些遗址里的古人和现代中国人是什么关系,西方对中国文明和中国人群有多大影响?”面对这样的追问,我一度给不出答案。
这激励着我开展一系列研究,实证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014年,我和同事严实博士对中国男性进行了大规模Y染色体测序,发现现今中国超过一半的男性都是5400年到6800年前三个超级祖先的后代,而中国北方全面转入农业阶段的时间也正好是6000~7000年前。后续研究证实,这三种男性Y染色体类型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中广泛且高频分布,这三个支系奠定了东亚的父系遗传基础和人口基础。我们中国人不但有着文化传承,还有很好的遗传连续性。
那么,现今各个族群如何形成,和史前人群有什么关系?我联合全球43个单位85位共同作者在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文章,通过对中国陕西、中国台湾、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等众多考古遗址的古人DNA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汉藏同源、壮侗和南岛同源,无论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的农业人群都没有受到西方人群血统的影响。中国的史前农业人群是本土扩张的,与中国农业本土起源是一致的。
将自然科学方法引入人类史前历史研究能极大增加研究的精确性、说服力,帮我们真正走出“疑古时代”。我们在厦大组建了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生物学和地球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全方位多角度探索族群文化演变中的人群源流问题,更好地了解和保护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我会继续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开展专业研究,利用古人类DNA技术实证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让国际社会真正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三、感怀精神续图谱 再踏历史新征程
讲述人:厦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厦门大学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 朱晓勤

在厦门大学喜迎建校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给厦大师生送来了一份厚礼。
一是“四种精神”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肯定了厦门大学的“四种精神”——“爱国、革命、自强、科学”。这是厦门大学的办学特色,已经深深融入每一个厦大人的血液中。近日参加了学校和学院的校庆系列活动,对厦门大学的“四种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国难当头之时校主嘉庚先生立下教育报国、造福社会的宏愿倾资兴学,百年校庆之时我们深情缅怀校主、展望明天。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一代代厦大人薪火相传,成就了今天被誉为“南方之强”的厦门大学。“四种精神”必将激励和引领厦门大学在下一个百年继续砥砺奋进。
二是重任在肩再创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也对厦门大学提出了殷殷期望,让厦大人倍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厦门大学应当继续发扬“侨、台、特、海”的特色和优势,凝心聚力,助力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实现。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坚持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培育更多栋梁之才。
四、谱写厦大青春志,延续精神感召人
讲述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秘书长 王晓红

4月6日,正值厦门大学热烈欢庆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发来贺信,这让全体师生和全球校友都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大学“爱国、革命、自强、科学”优良校风的肯定,以及他对于厦大人才培养寄予的厚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我的本科、硕士、博士都就读于厦门大学,毕业后也一直留在厦大工作,对厦大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在人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科主要讲授剧本创作课程,由于专业原因,我作为编剧参与了《陈嘉庚》《哥德巴赫猜想》《遥望海天月》等校史剧的创作。对我而言,这既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也是一个光荣的使命,在创作过程中,我也越来越感受到厦大有着厚重的历史,有着许多伟大不凡的人物和生动感人的故事。这些历史和人物给了艺术创作丰富的素材,值得我们去重现恢弘的历史,重温不凡的人物和故事。
嘉庚先生倾资兴学、教育救国的爱国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有了这个坚实的建校理念基石,我们必当奋勇拼搏、不敢懈怠。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先生为代表的科学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当代青年学子。校史剧既是对厦大校史的艺术呈现,也是对新中国成长的回顾,学校希望通过这些剧目,深入思考人才的价值,弘扬大学人才培养中的科学探索精神。不管是《遥望海天月》中的王亚南校长,还是《哥德巴赫猜想》中的陈景润先生,他们都是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科学家,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更多地了解他们,才能更好地向他们学习。这些剧组的演员、幕后工作人员均为在校学生,多年来形成“师生演校友、师弟演学长”的格局,并将作为厦门大学保留剧目继续完善演出下去,让王亚南、陈景润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代代相传、光照后人。
无论作为教师,还是作为艺术创作者,我都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大学未来发展的指引: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厦门大学人文学院2019级博士生 岳宗胜)
(一、二部分引自《光明日报》2021年04月12日09版-光明日报-光明网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4/12/nw.D110000gmrb_20210412_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