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专栏 > 正文

亲历厦门大学百年校庆

发布日期:2021-06-15 作者: 来源: 校欧美同学会 点击:

20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百年校庆日。自1921年建校开始,厦大经历了100年的风风雨雨,走过了100年的历史进程,成就了今天中国的南方之强,也成了今天中国的最美校园。在这100年中,作为厦大学子而后成为厦大教师的我,陪着母校一起走过了38个年头。我于1983年考入厦大外文系,从一个青葱岁月的少女变成了今天已过知天命年龄的教授,可以说,没有厦大,就没有今天的我。百年校庆之际,我只觉得,必须推掉所有俗务,亲历母校百年华诞!

与厦大结缘,自然是因为圆自己的大学梦。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几乎是很多小地方和农村的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1983年,我一不小心成了家乡小县城的文科高考状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学霸一枚。既然是学霸,各科成绩都不错,于是,各科老师都希望我能报考他们教的学科。我最终选择了英语专业,一是家族里长辈的意思,因为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刚刚开始,国家需要大量的英语人才。二也是我自己的意思,十几岁的我当时啥也不懂,觉悟自然也没有那么高,我选择英语专业就是因为喜欢看小说,觉得学英语以后就可以直接看英语小说了。至于选择厦门大学,纯粹是因为厦门大学就在本省,是离家最近的重点大学。离家近,回家也方便,这是父母的意思,再者,当时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上厦门大学,来回路费也比较省,这同样也是父母的考虑。就这样,我的第一志愿便填报了厦门大学。

如愿以偿地来到厦大,本科,研究生,而后留校当了老师,再继续在职读博,一晃三十多年过去,真是弹指一挥间!和母校一起迎来100周年校庆的日子,毫无疑问必须亲历这历史性的时刻!我是幸福的!因为厦大100年来的莘莘学子无数,并非每个人都能亲历100周年校庆!我们是幸运的!因为疫情虽然远未结束,但已经减弱,我们能够在严格防控的条件下顺利举办各种活动。校庆日到来之前,校园里早已飘荡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沿路悬挂着校庆主题的标语、特别设计制作的校庆标志物,还有精心摆放的花坛、花篮。我几乎每天都会到校园里走走,不为别的,就为了感受校庆即将到来的喜庆氛围。有的校友利用清明假期提前返校,我也见到了返校的学生。当我捧着学生特意为我购买的一大束鲜花走在校园里,吸引了很多羡慕的目光时,那感觉,真的很好!

4月6日上午,校庆庆典在建南大会堂举行。重要嘉宾无数,各界校友云集。他们从四面八方,奔返母校,带着对校主的敬意,带着对母校的情感,带着在校园里留下的或甜蜜或惆怅的记忆。能够容纳五千人的建南大会堂远远容不下来校的嘉宾和返校的校友,而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以为自己无缘到现场观礼,只能观看线上直播。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校办工作人员给我打电话,说我是校务委员会委员,特邀请我前往现场观典。这真令我喜出望外,能够亲历百年校庆庆典,不能不说是一种荣幸和难得的经历。

走进建南大会堂,庆典会场欢快而隆重。大屏幕在播放校庆主题的视频,参加庆典的人陆续进场。看着络绎不绝的人流,我的脑际不禁涌起各种回忆。这座嘉庚时代的建筑,见证了厦大百年奋斗历程和无数说得清或是道不明的故事。我在这里观看过不止一次新生入学晚会和毕业晚会。在我入学的上世纪80年代,电脑还不知在哪里,连电视也还远未普及,电影就是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而当时的建南大会堂除了用来开大型的会议外,就是充当电影院。每到周末,大家在如今已经看不到的映雪二旁边的售票亭买票,然后前往建南大会堂观影。一起看电影的除了同学,好友,也有恋人,当然是秘密的,因为那时还不提倡大学生谈恋爱。但是,建南大会堂还是成了一些情侣的月老。在这里,有女生第一次接受男生送票,带着忐忑又满怀憧憬地和异性一起看电影,也有人第一次心跳加速、带着试探拉了恋人的手。当然,也有人的情感之路在这里开始,毕业时却走向了无言的结局。现如今,建南大会堂已经走过了兼做电影院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里开的都是全校性的教学大会、科研大会等等。当然,于我,每年还是会在这里出现一次,因为我们外文学院每年上演的外文好戏系列剧目至少都会在这里上演一场,而作为学院分管领导的我一定会到现场致辞并观看。

学生主持的声音打断了我的回忆,百年校庆庆典请来了众多嘉宾,此时嘉宾都已在主席台上就坐,盛大而隆重的庆典由介绍到场嘉宾拉开了序幕。接下来,庆典由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主持,首先是教育部长陈宝生宣读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厦大百年校庆写的贺信,接着各种祝贺闪亮登场,有现场的,有网络的。每个致辞都很精彩,每个发言的人都获得热烈的掌声。当校主陈嘉庚先生的长孙——陈立人先生致辞时,掌声最为热烈,最为持久。当他讲到祖父“宁可卖掉大厦,也要支持厦大”时,更是引起雷鸣般的掌声。当他致辞结束,同样还是自发的热烈掌声一直把他送回到座位上。那一刻,一种感动在我心里油然而生,厦大人是感恩的,感激校主创办了这所大学!没有100年前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的义举,就不会有今天100岁的厦门大学,更不会有如今遍布全世界的厦大学子。对陈立人先生的掌声,无疑代表了我们对校主的崇敬之情和感恩之心。

校庆日下午,我前往学校和约好返校的几个在厦门工作的同学会面。刚进校门却接到一个学生的电话。她是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维也纳的联合国工业组织工作。我自己是一个直接从出国访学中受益良多的人,所以,我也经常鼓励学生有机会出去学习。在我看来,行万里路的收获与读万卷书的收获真的很不一样。这个学生在读时曾经去比利时交流半年,也顺便在欧洲游历了一番。而这些经历对她后来加盟国际组织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师徒俩在嘉庚雕像前汇合,和校主合影,然后,我带她去校友接待处登记,而后回学院走走。刚毕业两年的学生已经有了为学弟学妹牵线搭桥的意识,说以后要介绍学弟学妹们到国际组织实习,以让厦大学子获得更多在国际组织工作的机会,这和我们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大方向自然是吻合的。我对学生的想法自然是鼓励和欣赏的。看到外文楼前“欢迎外文学子回家”和各级学生毕业照的巨幅欢迎牌,每个外文院友都激动不已,笑意盈盈,倍感温馨,纷纷在此留下这一特殊日子的倩影。

在我接待学生的同时,几个同学已经进了校园。本来相约在情人谷喝茶聊天,回忆青葱岁月的往事,我却没赶上。见完学生,我赶去和同学们汇合。虽然都在厦门工作,但回校的时候也不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家相约一起返校,为的也是亲自感受母校百年华诞的气氛,分享百年校庆的喜悦。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意,每个人的心里都为母校感到自豪。我们中有公务员,有律师,有企业家,加上我这个留校任教的教师,职业不同,性格各异,但厦门大学1987届毕业生的标签,却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大家在校园里徜徉,到各学院去报到,然后到林梧桐楼吃了自助餐,最后的打卡点自然是晚会现场。

校庆晚会是校庆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从最早的搭台到最后的演出,每天都吸引了很多观众。上弦场——厦大的主运动场之一,再次承载了校庆晚会的重任。记得85周年校庆的时候,“同一首歌”走进厦大,现场也是在上弦场,我也亲历了晚会现场。十五年过去,我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众多精彩的节目中,我只记得鹤发童颜的余光中先生登台朗诵了他那首著名的《乡愁》。余光中先生曾经在厦大外文系就读,所以还是外文学院的院友。前几年到台湾中山大学开会,我本来想去拜见老先生,却因为他正好回国而遗憾擦肩。余老先生的《乡愁》代表了台湾同胞对故土的思念,我觉得其实也可以用来代表厦大人对母校的思念之情。百年校庆当日,我再次坐在校庆晚会的现场,便想到了现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同学和校友。我想,不论是像我这样一辈子呆在厦大的学子和老师,还是只在厦大求学数年的校友,对于厦大,都有一种常驻心底、挥之不去的情感。是啊,我们都是厦大人!我们都爱厦大!

晚会以厦大百年历史为轴线,串起了厦大各个发展时期的历史进程。校主陈嘉庚创办厦大,接着林文庆、萨本栋、王亚南等一个又一个校长呕心沥血,倾心办学,一代又一代厦大教师严于执教,培育人才,从私立到国立,从福建唯一一所高校到如今的南方之强,厦大人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千锤百炼,书写了不凡的百年历史,铸造了永恒的厦大精神。高科技的无人机表演把晚会推向了高潮。当空中现出“南方之强”“百年树人”“厦门大学100周年校庆”等字样时,全场发出了一阵阵欢呼声。今晚的上弦场,是历史脚步的延续,是承上启下的新百年起点。今晚的上弦场,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是一个承载所有校友对母校感恩之情的象征,因而也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是亲历者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上弦场,承载了厦大的百年时光,见证了许多厦大学子的成长历程。我的学生时代,一则记忆跟上弦场紧密相连,那就是大二时的军训生活。为期一个月的军训,很多时候都在上弦场进行。集合、报数、解散,走正步,瞄靶,匍匐前进,还有最后的汇报表演,全都在上弦场进行。现在,坐在上弦场的看台上,除了呈现在眼前的壮观的舞台,五彩的灯光,悠扬的音乐,脑海里回闪的还有曾经在这里经历的一切。是啊,这里,我们挥霍过青春;这里,我们挥洒过汗水;这里,我们憧憬过浪漫;这里,我们留下了回忆。我们在这里留下了青春的印记,我们在这里镂刻了成长的足迹。

厦门大学,厦大人的精神家园!亲爱的校友们,当你们累了,倦了,欢迎你们常回家小憩,白城的海风定会吹去你们的疲劳和沧桑,惆怅和迷茫。当你们成功了,辉煌了,也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芙蓉湖的黑天鹅定会以你们为荣,嘉庚建筑定会为你们喝彩,而母校所有的一切也都会为你们感到骄傲!任何时候,对所有厦大学子,母校就在这里,不远不近,不离不弃!

作者简介:

李美华,笔名忆泠,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副院长,福建省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致公党厦门大学总支部主委,美国哈佛大学、伊利诺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厦门大学外文系1987届毕业生,1990届硕士研究生,2004届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