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今年是新中国设立教师节40周年。
40年初心不改,老师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40年栉风沐雨,老师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40年矢志不渝,老师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开设了【光荣从教四十年】专栏,一起走近学校光荣从教40年以上的老师们,聆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感悟,汲取他们的力量。
本期推出系列报道之 34:《卢琳璋:身牵两校 心系一“生”》
卢琳璋:身牵两校 心系一“生”
卢琳璋衣着朴素,和蔼可亲,没有任何架子。走在校园里,可能只会把他当成一位普通的老人,不会想到他是一位知名的数学专家,更不会想到他是一位优秀的挂职干部。卢琳璋从教40载,身牵两校,为厦门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建立起深厚情谊,更是桃李芬芳,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心系乡土的数学才子
卢琳璋出生在福建省永定县的坎市镇庵排村,从小他的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在高中时期,他在学校组织的数学竞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毕业时老师赠送给他一本微积分教材以示勉励。在当时高考还没恢复的背景下,在大多数人看来,学习微积分枯燥、晦涩,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但是卢琳璋却很喜欢,还做了书中的一些练习题,不经意间,为后来的高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7年,他高考后被第一志愿复旦大学数学系录取。本科毕业后,卢琳璋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厦门大学的研究生。在厦大执教几年后,卢琳璋回到复旦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博士毕业后,被乡土情怀牵萦的他再次回到厦门大学,进入数学系任教。经过博士生阶段的学术训练,卢琳璋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毕业后在SCI等国外重要期刊上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他在学界的影响力逐渐攀升,返校第2年就晋升为副教授。并在3年后,破格提升为教授。
卢琳璋的研究成果和数学才华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曾收到国外大学抛出的橄榄枝。1995年,卢琳璋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高访半年后,应邀到阿德莱德大学访学,对方期望他能长期留下来。当时对方给出的薪资待遇很高,但是卢琳璋不为所动。访问结束后,他依然选择回到厦大,留在国内发展。当被问及原因时,卢琳璋的回答出奇的朴素:“我的根在厦大。”
没有款款深情,也没有慷慨激昂,有的只是真诚坦率,这是卢琳璋始终都保持的可贵品质。正是这些品质,让卢琳璋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关系融洽,也让他接受贵州师范大学的邀请,跨越三千里,连接起厦大和贵师大之间的深厚情谊。
感动一方的挂职干部
卢琳璋坦言,以自己的性格,其实更适合做一名学者和老师,行政工作对他来说,似乎并无太多吸引力。并且在2007年挂职贵师大数学与计算机学院院长之前,卢琳璋就已经是厦大信息与计算数学系的系主任;自1997年起,他一直担任着九三学社厦门大学支社主委。因此,答应支援贵师大,更多是出于支持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的初衷。

卢琳璋主持会议
卢琳璋来到贵州之后,长时间远离家人,人生地不熟,饮食不习惯,方言难听懂,花了好几年时间才慢慢适应。当时的贵州和厦门之间交通不畅,每天只有一个航班,而这个航班要在南昌或者长沙中转,单程就要花费四个多小时,给本就工作繁忙的他带来了不便。
卢琳璋以前经常受邀去不同高校访学。来到贵师大之后,为了扛起身上的担子,卢琳璋专心工作,8年多的时间里放弃了许多境外访学的机会。挂职期间,作为院长的卢琳璋虽然学院事务繁忙,但他始终没有放下教学工作,一直带着学生做科研,亲自带领他们一步步成长。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卢琳璋不愿意辜负他人,为了做好行政和教学工作,只能牺牲一些自己的学术研究的时间。对于这一切,卢琳璋的总结很简单却很有力量:“我不后悔。”
“不后悔”,虽简短三个字,却包含了太多情感。既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定,也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对于“值”与“不值”的问题,卢琳璋一定思索过很多遍,可能是在夜深人静卸下一天疲惫的时候,可能是在结束一次与学生的畅谈的时候,也可能是在归家途中凝视机窗外的天空的时候。无论卢琳璋有过怎样的心情,这些思量,最后都沉淀成了那份铿锵有力的告白:“我不后悔。”
卢琳璋牺牲了很多,但是贵师大的学科建设和博士点因为他的加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卢琳璋不懈的努力下,贵州师范大学的博士点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学科发展突飞猛进。
卢琳璋的工作获得了贵师大全校师生的认可。2010年,在贵师大首届“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的投票中,他获得的票数排名第一。此外,他还荣获贵州省“感动校园十大人物”提名。
爱“生”如子的高校教师
如果褪去所有光环,卢琳璋最根本的身份仍然是一位高校老师,他的责任还是传道、授业、解惑。
卢琳璋学术扎实,成果丰硕,连续20多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过科技部“攀登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0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带出了30余位博士和40余位硕士。
在学生的视角中,卢琳璋就像一个幽默、没有架子的父亲。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师生,更像是忘年交,他们凭借对数学的共同爱好而相遇、相知。作为过来人,卢琳璋深知学术论文对于研究生前途的重要性,所以他在指导学生论文时非常用心,不仅在写作过程中会给予思路和方法上的建议,也会帮着学生仔细批阅论文,直至完善。
从他开始招收研究生到现在的20多年里,卢琳璋一直主持着国家级和省级的基金项目,就算工作再忙,也从不强求学生以自己的课题为研究方向,而是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学术自由。
在教育方法方面,卢琳璋“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对新进硕士生的培养,首先他会了解对方是否有继续读博的意愿。如果有,他会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培养科研兴趣和能力;如果没有,他便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充分探索人生的可能性,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对于博士生的培养,卢琳璋对他们的要求很高。每周他都会组织讨论班,汇报、详谈自己一周的学习成果和思考。
卢琳璋在学生中的口碑很好,他曾颇为得意地说:“我在学生中'混'得很好!”是的,卢琳璋是学生们的严师,也是益友。卢琳璋挂职后,经常往返厦大、贵师大,但他只要一回到学校,就会和学生联系,一起出去小叙,聊聊学习上的内容和生活上的乐事,期间的欢声笑语极大缓解了学生的压力。

卢琳璋与毕业答辩的学生
除了研究生培养以外,卢琳璋对于本科生教育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本科四年最关键的是大一,需要给予重点关注。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不少学生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无法专心学习。他认为,大一是本科生树立三观的重要时期,授课老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一定要形成合力,将学生引到正道上来。所谓“正道”,指的不仅是认真学习,更是要成为一个自控、诚实、善良的人。
执教四十年,卢琳璋的学生遍布全国,真正实现了桃李满天下。在这些学生中,有的专心学术,耕耘不断,成为教授、博导,收获了喜人的成果;有的兼职行政,担任系主任、院长、校长,为中国的高校建设添砖加瓦;还有些加入了公务员队伍,担任处长、厅长,成为服务社会的公职人员。他们与卢琳璋一样,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奉献自己的人生,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卢琳璋与毕业的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
从教四十年,卢琳璋付出很多,也收获很多。虽然终有一天他会彻底告别讲台,但他的精神将会被学生一直传承,发扬光大。从这点来看,卢琳璋虽然是“老教师”,但他却永远也不会老去。
【人物名片】卢琳璋,男,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考上复旦大学数学系,1984年硕士毕业于厦门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后留校任教,1991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回到厦门大学数学系任教。 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破格提升为教授。2004年至2013年担任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信息与计算数学系系主任,2007年对口支援贵州师范大学,先后挂职该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校长助理,2021年,被贵州师范大学聘为数学科学学院(特聘)院长。
(文/谢文豪、丁昌利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