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派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主党派 > 中国民主同盟 > 党派新闻 > 正文

从教三十年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民盟盟员于杨丽

发布日期:2015-11-25 作者: 来源: 点击:

台上于老师一黑板的板书台下学生们一整页的笔记

为什么还要用板书

十一月的厦门依然如夏日的光景,清晨的暖阳斜铺在南强二的教室走廊。7点50分,于杨丽老师已经来到教室,先把投影仪收起来,转身把黑板擦得更乌黑透亮些。陆陆续续来的机电系学生们,早已经纷纷靠前排坐定。伴随着八点的铃声,“时间到了,我们开始上课。”一句简单的开场白后,于老师开始了《大学物理》的课程讲授。

这节课讲的是电磁学,于老师先阐述了些基本概念,然后结合讲解画了个电容器可视图,接着在旁边写明求解电容器电容值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一会儿,就满满一黑板。底下的学生们也忙着跟进,于老师一黑板的板书,他们也一整页的笔记。

从教三十多年,于老师的板书也写了三十多年。“我用板书,学生们可以跟着我的思维走。如果遇到时新的科技成果,或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也可以直接调整教学进度,即时讲解跟进。”一堂课下来,于老师就那么站着、讲着、画着,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时间悄然流逝。

学物理究竟是在学什么

“学物理究竟是学什么啊?”当于老师听到这个提问时,她莞尔一笑。“我们学物理的都不用‘改行’的。”“为什么啊”“因为学物理学,学的是一种逻辑、辩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法可以运用到各种行业中,也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接下来,从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物流派送、汽车发动机是怎么工作运作起来的,到洗衣机出故障时怎么查看损坏的元件,做家务活时怎么安排次序合理利用时间等等,于老师都侃侃而谈,“你看我事情很多,但是学物理让我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够把事情井然有序地安排好。”

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侃侃而谈的于杨丽老师,一点都不像快到退休年龄的人。同事说她,精力就像水龙头一样,一打开就哗哗地流个不停。除了自己的教学科研,于老师还做了其他许多事:是学院督导组的成员,刚忙完教学期中检查;是热心的资深老师,常年指导青年教师的讲课技能;是志趣相投的妻子,与同样学物理的老公默契非常;是精致生活的普通人,和老年大学伙伴们一起排的舞蹈还拿过奖。

坚持一件事三十年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统招生,于老师读完厦大物理系无线电专业后留校。八、九十年代是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有人问她为什么不下海。于老师说:“因为校园里的环境最好。只要能看书学习,我就很开心。”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出国,于老师说:“我先生说不走,那他不走我也不走。”从教三十年,按平均每学期150个学生计算,大概教过近万个学生了。而生活在厦大工作在厦大,更是让她熟悉和挚爱这个校园的每个角落。

即使是一件最平凡的事,被坚持了三十年,它就变得不平凡了,不管是写板书,还是当老师,还是留厦大。因为在这段路途上,会遇到太多的诱惑,会有太多让你动摇的理由,会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

“尽管我没什么大成绩,但我桃李满天下;尽管我没什么大作为,但我问心无愧。”于老师笑着说到。

于杨丽老师在厦大的三十多年

采访手记:

从教一辈子是种什么样的体验,这是一位青年教师曾经对我说起的问题。采访完于老师,或许,我依然给不出一个标准答案,但却有个鲜明的感觉,那是一种对当下状态的知足感,所学的专业已经融入血液中,所爱的人已经如此默契和了解,所生活的环境已经那么熟悉和习惯,一切都那么有条不紊,却又那么精致巧妙地融合贯穿。于老师说,她的女儿觉得她只会读书教书,整个人太单纯了。可是她觉得,有这样的单纯未尝不是种幸运。

也许对于厦大这个近百年的高等学府,她是一个平常人。但在这里度过的一生,是唯一的,是属于她的,是独一无二的史诗。想起那句“以我点寸微光,护你万丈荣光。”或许,这就是这样一个个平凡普通但爱岗敬业的个体,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对于大学这个称谓,最好的注解。

(宣传部 黄伟彬)